旅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车持强到省城规院调研指导
2023-05-25扫一扫,关注我们
发布时间:2017-08-08来源:作者:
为跟踪行业热点,激活技术人员的创新活力,进一步推动“研究型”规划院建设,我院于2017年4月启动第五届“南粤杯”设计竞赛活动。本届活动主题为“特色村镇设计”、“健康活力的街区设计”。竞赛得到院各设计部门的积极响应,共收到来自规划一所、规划二所、规划三所、规划四所、规划五所、规划六所、城市设计所、建筑院、厅政策研究中心研究部、景观工作室等10个部门的17份参赛作品。
6月15-16日总工室组织了第一轮评选活动。根据评选规则,经院技术委员会委员投票,评选出7支队伍进入第二轮设计竞赛,其中:“特色村镇设计”3支队伍,“健康活力的街区设计”4支队伍。
院技术委员会对本届竞赛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本届参与的队伍准备充分,创新意识强,竞赛达到预期效果,期望进入第二轮竞赛的7支参赛队伍继续努力,聚焦主题,深化方案,在第二轮评选中再创佳绩。鼓励未能进入第二轮的队伍保持创新的热情,总结提炼形成论文投稿相关论坛、杂志。
评委在听取汇报
表:第五届“南粤杯”设计竞赛第一轮评选结果
参赛主题 |
队伍 编号 |
参赛题目 |
参赛人员 |
组合情况 |
|
主导部门 |
协作单位/部门 |
||||
特色 村镇 设计 |
03 |
面向新生代农民的2.0版村庄规划布局——重构农村的生活与发展模式 |
李彦鹏,张学晨,杨 柳 |
规划五所 |
城市所 |
07 |
从规划、实施到自治——村庄规划建设一体化设计 |
李 剑、罗燕飞、唐蔼茵 |
规划三所 |
规划六所 |
|
05 |
特色小镇的共享空间设计路径 |
李建学 梁楚欣、周敏 |
规划二所 |
中山大学 |
|
健康活力街区设计 |
04 |
治未病健康街区评估与设计 |
李 颖、何 龙、吕 佳 |
规划四所 |
建筑院、广东省中医院 |
02 |
城市卡路里:运动健康街区设计——以广州市为例 |
吴逸思,徐 臻、郭文伯 |
规划五所 |
牛津大学 |
|
10 |
活力空间营造——临时性公共空间使用策略 |
王 飞、江玉麟、胡秀媚 |
规划三所 |
规划六所 |
|
06 |
大型线性灰色基础设施改造设计策略——以城市环路为例 |
傅 晶、宣伟阳、陈耀杨 |
规划二所 |
建筑院 |
注:以上列表按得票票数由高至低排序。
部分参赛主题简介:
面向新生代农民的2.0版村庄规划布局
——重构农村的生活与发展模式
参赛小组通过对中国农村历史的脉络和现状问题的分析,提出吸引新生代农民回归农村生产生活,需要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及类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进而提出了村庄多元化的就业形式以及邻里村庄的布局模式。通过DPA潜力分析选定邻里村庄,提出生态宜居型、社区农村型、产业植入型等邻里村庄的不同类型及布局模式以及村庄聚落联盟的布局形式,初步提出了2.0版村庄的布局形式。
李彦鹏,张学晨,杨 柳(从左到右)
从规划、实施到自治
——村庄规划建设一体化设计
在过去的七年里,参赛小组参与了广东、贵州约200条村庄的各种类型的村庄规划,项目类型涵盖了美丽乡村规划、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秀美村庄规划、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宜居行动规划、幸福村居规划、扶贫双到规划、旅游名村等多种类型。基于以上经验,引发了对村庄规划建设的实施性思考。
李 剑,罗燕飞,唐霭茵(从左到右)
特色小镇的共享空间设计路径
参赛小组在本研究中指出共享空间是特色小镇“特色的载体”,其反映产业发展及产城融合对空间的需求。围绕“探索特色小镇共享空间的特征及设计范式,提供产业平台提高空间品质及公共性的设计路径”的目标,对特色小镇共享空间的定义、使用者、行为需求、选址、形态等问题展开讨论,提出特色小镇共享空间的“多功能、便捷化、常态化、弹性化、景观性、舒适性”特征及其设计手法,并就以共享空间组织特色小镇整体规划建设提供初步设计思路。
李建学,梁楚欣,周 敏(从左到右)
治未病健康街区评估与设计
李 颖,何 龙,吕 佳(从左到右)
城市卡路里:运动健康街区设计
——以广州市为例
参赛小组将运动健康街区定义为以运动为主题,具备活力、健康等基本特质,强调主动参与的街区。通过界定-识别-解构-融合-应用的思路,结合全空间感知体系和DAD数据增强设计等方法来挖掘健康街区构建路径,串联居民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通过运动设施空间分布数据,结合GIS分析和不同街区人群需求情况,我们提出了从需求到空间的规划思路:1.通过人群需求分析,量化差异分配方式。2.应将线性空间与点、面状空间同等对待,并考虑如何在布局上实现交互。3.存量运动空间品质提升,解决运动空间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下一步阶段设计将通过采用多元数据叠加,引入公众参与,结合更多城市对比研究。探索定量化指标与差异化需求模型,解决运动空间规模、分配、复合的实际规划问题,并应用到具体规划实践中。
吴逸思, 徐 臻,郭文伯(从左到右)
活力空间营造
——临时性公共空间使用策略
参赛小组认为公共空间是决定一个街区是否有活力的重要因素,而临时性是公共空间活力的放大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亲身接触过众多对公共空间临时占用的情况,如路边夜市、广场舞、迎春花市等等,这类空间往往是极具活力的。但通常这类现象是不被允许,且在传统的规划设计中对这类临时公共空间的关注是缺失的。通过实地调研考察、国内外案例学习、相关法规政策梳理、相关人员的访谈互动等方式,参赛小组对临时公共空间的使用和管理现状有了全面的了解,发现一方面现实中有大量临时公共空间使用的需求,另一方面城市中存在着公共(灰色/积极)空间的供给,参赛小组试图从法规(制度)管理和空间规划设计两个层面上实现两者的匹配,积极提倡临时公共空间的使用,从而使城市变得更有活力。
王 飞,胡秀媚,江玉麟(从左到右)
大型线性灰色基础设施改造设计策略
——以城市环路为例
参赛小组从大型线性灰色基础设施改造的视角来诠释“健康活力街区”,将城市环路作为研究对象,以创造人与人交流活动为核心。针对灰色基础设施过去单一功能设计、仅考虑技术要求等特点,以及目前所突显的一系列问题,希望从识别潜力改造空间入手,结合功能修补、交通重组、生态织补等设计策略,将其与城市开放空间结合,唤起活力,重新激活其应具有的社会、审美和生态方面的功能,提供更多公共空间与活动交流场所,让人参与进来,重塑基础设施对城市的整体贡献。
本次设计价值包括三点:一,转变城市环路等灰色基础设施发展价值逻辑,从服务生产回归到以人为本;二,为大型线性灰色基础设施改造与再开发提供一种改造思路;三,作为落实城市双修的抓手。
傅 晶,陈耀杨,宣伟阳(从左到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