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扫一扫,关注我们

公司动态
首页>公司动态>学术活动>雄笔画蓝图,群贤论湾区——我院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交流活动

雄笔画蓝图,群贤论湾区——我院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交流活动

发布时间:2019-02-27来源:总工程师室作者:周伟逸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月21日,我院举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交流活动,邀请多位同事从不同角度解读《纲要》。交流活动由马向明总工程师主持,全院共200余位技术人员参加交流。以下是各位同事的主要观点整理,供学习交流使用。

雄笔画蓝图,群贤论湾区

——我院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交流活动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月21日,我院举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交流活动,邀请多位同事从不同角度解读《纲要》。交流活动由马向明总工程师主持,全院共200余位技术人员参加交流。

        以下是各位同事的主要观点整理,供学习交流使用。


交流现场

        王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两稿差异解读

规划三所王磊

        规划三所的王磊通过对比2018年7月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和正式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两者的差异,提炼出“定制”、“诚意”、“务实”、“生态”、“认同”等五大关键词。
        王磊表示,“定制”是指《纲要》聚焦港澳议题,凸显对港澳的关注;篇幅从3.6万字删减至2.7万字,体现了《纲要》的纲领性;调整前海、南沙的表述顺序,更突出作为深港合作基础的前海地区的重要性。
        “诚意”是指《纲要》从征求意见稿的愿景式规划更多地变为协商式规划,强调“支持”而不是“打造”;减少了一些体制化表述,意在寻求香港方面更多的认同;更强调“一国两制”、高度自治、依法办事的方针,突出给予香港充分自治权;提及港澳的词频大幅增加,提及珠三角九市的词频有所下降,再度凸显香港的中心地位。
        “务实”是指《纲要》聚焦科创产业,调整产业表述顺序,细化产业类型和内容;关注港澳人士在内地的学习、就业、创业、生活等方方面面,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点出更多创新创业合作事项和措施;补充港澳与广东在社会保障领域的合作内容,包括职业资格互认、养老服务合作等方面。
        “生态”是指《纲要》关于“生态”的内容从节到章,对生态文明进行专章论述,重视程度大幅提高;内容更加饱满,删除珠三角的体系性内容,强调底线管控和底线控制,大篇幅增加关于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的具体举措。
        “认同”是指《纲要》对文化表述更为具体:增加岭南文化、孙中山文化、华侨华人文化等具体表述;更加注重对成长一代的关注,注重交往交流、交心交融,注重爱国教育、宪法和基本法、国家历史、民族文化的宣传教育。

        刘沛: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镇群三大规划纲要对比简析

规划一所刘沛

        规划一所的刘沛通过对比《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三大规划纲要的异同,分享了阅读三本规划全文后的几点感悟。
        刘沛认为,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独立的货币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有四个发展理念:合作发展、单向给惠、包容发展、可持续发展。单向给惠,是内地为港澳创造空间、创造机会,让港澳融入到祖国发展的洪流里来。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是协作发展、合作发展,是联手互补、相互促进,不是非你即我的排他式发展。《纲要》关注的重点,并只不局限于每个城市具体的功能、具体的定位、具体的产业分布,而是强调区域的协作。
        区域发展的重点是跨区域协调发展,目的是实现从行政区主导的发展模式到功能区主导的发展模式的转变。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种发展模式必须调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区域从自然区域连接体到经济共同体再到社会共同体的转变。

        肖宇: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合作导向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文本解读

城市发展研究中心肖宇

        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的肖宇从合作导向的角度出发,通过“解读背景”、“解读分工”、“解读合作”等三个方面,着重分析了《纲要》中的“规划背景”、“空间布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等重点内容。
        肖宇认为,从背景上看,《纲要》的前言提到“让港澳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是一份富有感染力的前言,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一国两制”伟大实践的积极回应。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也为创新大湾区合作发展体制机制、破解合作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供了新契机。
        从分工上看,《纲要》提到香港要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澳门要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广州要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深圳要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而“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等章节内容,则是促进大湾区发展、实现美好愿景的具体举措。
        从合作上看,《纲要》强调要“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加快推进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平台开发建设,支持落马洲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和毗邻的深方科创园区建设,支持佛山南海地区、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江门银湖湾滨海地区、东莞滨海湾地区等地与港澳的交流合作,联动香港构建开放型、创新型产业体系,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让人充满想象空间。

        丁镇琴:创新的合作机制带来的影响

政策研究中心研究部丁镇琴

        政策研究中心研究部的丁镇琴通过分析城市开发的一般融资模式、土地开发融资的新方式、区域协同发展的政策工具等方面,探讨《纲要》提出联合开发机构与发展基金这一创新性的合作机制可能会带来的影响。
        丁镇琴认为,为做好顶层设计、推进规划实施,《纲要》创新性地提出了支持粤港澳三地按照市场化原则,探索成立联合投资开发机构和发展基金,共同参与大湾区建设。
        联合开发机构和发展基金如果得以建立与推广,将成为粤港澳协同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拓宽地区开发建设的融资模式,为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和合作平台的开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更进一步发挥市场对区域资源配置的作用。由三地政府共同参与建设,也将提升设施、重大平台开发建设以及各项服务的标准与品质。
        与此同时,加入港澳参与建设,必将对国内的规划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内地现行的规划设计标准、乃至规划建设审批等制度,都需要找到合适的应对之策。

        邢谷锐:《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相关比较分析

规划五所邢谷锐

        规划五所的邢谷锐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把《纲要》与近期国家级区域规划以及08版珠纲要作对比,作出“格局之势”、“十年之变”以及“趋势之路”的解读。
        邢谷锐表示,从横向比较看,雄安新区集中体现为“安全”,更注重生态修复建设和安全优质的公用体系保障,着眼于打造新时期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设的全国样板;长三角城市群集中体现为“协同(一体化)”,更关注不同省市地区间的一体化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共同保护及利用;粤港澳大湾区集中体现为“合作”,加强粤港澳间的平台合作,促进互联互通互动,提高发展质量,提升大湾区的国际竞争力。三大区域均提出以创新发展作为最为主要的驱动力 。
        从纵向比较看,与《08版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相比,在热词变化上,“建设、创新、合作、国际、产业、文化、经济”是永恒的主题,但08版规划强调基础设施建设与城乡体制改革,新《纲要》强调区域分工与协作;在重点城市变化上,由于大湾区视角的更具广泛性和战略性,新《纲要》港澳出现频数剧增,珠三角城市位序基本不变;在规划内容变化上,定位、产业、基础设施等八大主题依旧,但发展重点更明确。
        对于未来的趋势,需要重点关注优质生活圈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创新平台构建这三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是一种天然的空间临近关系,但涉及到“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的复杂格局关系,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关系临近,需要破除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的障碍,政府和市场两个层面需要不断合力创新,才能够更好解决区域的共荣共治共享问题。

        邓力凡:数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大数据中心邓力凡

        大数据中心的邓力凡通过分析海量数据,对比三大区域规划纲要的网络热度,分析大湾区各地市的战略定位,展现各界媒体对《纲要》的相关报道数据。
        邓力凡表示,从网络热度比较上看,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相关新闻头条是在政策出台期达到顶峰,数值为12000;2016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出台,相关新闻头条是在政策遐想期(2014年9月26日《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达到顶峰,数值为5130;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截止目前,相关新闻头条的出现顶峰为政策出台期,数值为2500+,并在不断上升中。
        从地名出现频率上看,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等章节中,港澳出现的频率都是最多;在“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的章节中,澳门出现的频率比香港还更多;只有在“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章节中,广深港澳的出现频率大致相当。
        从媒体报道数据上看,在《纲要》出台的两天时间内,仅统计网络新闻来源,相关文章数已有1877篇,发布数达到3334次,最高转载量为260次;解读《纲要》的微信公众号达到3139个,最高发布数为10次,其中以金融、房地产、科技研究与服务等行业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为主。

        马向明:《纲要》提出“善用‘两制’之利”的意义


马向明总工程师

        马向明总工程师总结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公布后,社会各方反应十分热烈,从各个角度进行的评述已很多。在这个数据说话的时代,如果对26000多字的《纲要》进行城市地名搜索,《纲要》提及香港102次,澳门90次,广州41次,深圳39次,从城市名词的量级差异中看出,这是个侧重于港澳议题的规划。
        回顾区域历史,珠三角的发展是与港澳密切相关的。珠三角能够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与港澳,特别是香港的作用是密切关联的。但是,近年来经济增长的背景下,粤港澳三地的联系反而出现疏远的迹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一国两制”之下,香港这个龙头城市一直在国内决策体系之外,使得香港对珠三角的区域带动作用受限。
        因此,《纲要》的原则提出,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有机结合起来,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促进粤港澳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在大湾区概念之下,港澳两个龙头城市历史上第一次进入到国家发展决策体系,这极大地提升了粤港澳三地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和当量。三地合作可以在全球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相应地在国家的开放与发展过程中也会起到更大的作用,这对于三地、对于国家都是有利的。
        从珠三角规划到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最大的意义是破解“一国两制”在过去的运行在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不便,通过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开创性地释放出“两制”之利。


        最后,马总对参与交流的各位同事表示感谢。至此,本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交流活动正式结束。雄笔画蓝图,群贤论湾区,各位发言同事从不同角度解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发出了属于省规划院的声音。

7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