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扫一扫,关注我们

公司动态
首页>公司动态>学术活动>我院组织参加2019年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会

我院组织参加2019年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会

发布时间:2019-06-21来源:规划三所、规划一所作者:劳佩珊、陆倩莹

2019年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会于2019年6月14-17日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分会主办。本次大会主题为:传承经典、创新未来。
我院组织参加2019年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会

        2019年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会于2019年6月14-17日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分会主办。本次大会主题为:传承经典、创新未来。为掌握行业发展动向,增进同行交流,开阔技术人员视野,我院组织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本次会议。

        本次大会主题为:传承经典、创新未来。本次大会参会共318家单位和个人代表,参会人数超过1000人。9位特邀嘉宾做了精彩的主旨报告。分论坛交流项目共计88项,内容涵盖了公园城市与蓝绿空间、园林与植物景观设计、城市与区域风景规划、生态修复与城市更新、展园与绿道规划设计、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乡村振兴与乡村景观、风景遗产与保护地、城市街景规划设计、科技创新与智慧化等十个主题。




       附-参会人员培训心得:

        公园城市创新发展模式思考


        一、公园城市是什么?


        公园城市本质是通过国土空间统筹规划,缓解人与地,城与乡,蓝绿灰之间的矛盾,寻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荣的平衡点,为城市提供良好生态集人居环境等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保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其特征是体现人居环境理念从“园在城中”到“城在园中”的根本转变。


        二、公园城市建设发展历程?

        公园城市理念起源与1992年提出的园林城市,建设部指定了园林城市评选标准,尔后党的十五大提出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创建国家园林城市。2007年由住建部发函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旨在园林城市的基础上,利用生态学原理,植树造林,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生态功能。在2017年10月,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以及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城市愿景。2018年2月习总书记视察成都时提出要建设“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新形态。2018年5月成都天府新区成为国内首个试点城市。“园林城市”偏重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而“生态园林城市”在自然环境生态化基础上加大了社会生态化比重,向“生态城市”更近了一步。“生态城市”远不止于生态的和谐,更有对人性的尊重及社会机制的维护,具有更加深刻全面的内涵,而“公园城市”的理论与实践,比园林城市更有生态价值,比生态园林城市更有人文意蕴,比生态城市更突出统筹发展的特征。


理论

内涵

规划要点

园林城市

以一定量的绿化艺术化地组织和构造城市空间的各个基本要素,以美化城市。

偏重于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以人均公共绿地、绿地率,绿地覆盖率为评选的基本指标。

生态园林城市

在强调自然环境生态化的基础上,加大了社会生态化的比重。建设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以城市生态环境指标、生活环境指标、基础设施指标为评选的基本指标,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系统性、工程带动及因地制宜为原则。

生态城市

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包括城市基础设施、水资源、能源、绿地、交通、人居、生态建筑、生态产业、环境教育建设方面的协调统一。

公园城市

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构建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形成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核心理念“城市核心是人”,突出“公”即共商共享、共融;突出人民属性,满足个性化需求。

        

        三、公园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自然集化与人文极化的冲突
        工业文明时代在解决了从物质到人力的资源、化石能源的问题,为人类带来大量能量的同时,以城市人居环境生命体为代表,以典型的扩大城市人口和空间规模为途径,将这种创造动力、引发城市多种能量流动的“极化”越演越烈,创造动力的“极化”转变成为一种人居环境生命体存在的状态和关系,成为一种“极化”的关系状态——非自然常态和不稳定关系,离自然界的“集化”渐行渐远。最终,极化以其巨大的时空张力将传统集化的三元彻底拉开,完成了迄今为止,人居环境史上最为惨烈的三元分裂——背景、活动、建设的三元分裂。城市自然丧失、环境污染严重;城市人居方式向恶性转变;公共发展滞后、公共财富贫瘠。

        二元人居环境
        生态与形态冲突

        新发展模式


        1、机制创新
        在总体规划层面中改变原有的土地管理模式。
        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生态优先,鼓励城绿融合发展。在过去的增量发展阶段,总体规划严格的用地分类割裂城绿融合,城市主体功能区集聚,绿地位于城区的外圈层;在进入存量发展阶段,应鼓励绿地与城市建设的兼容使用。在雄安新区纲要介绍中提到,在总体建设开始前,明确蓝绿空间占比70%、城市开发空间30%。土地用途区划调整:空间规划是当代转变的契机,城园融合的制度创新路径。通过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控,包括用途准入管控(定性)、绿色空间指标管控(定量)、绿色空间结构形态管控(控形)三个方面进行管控,将绿色空间转化为具有公共服务属性,从原来的绿色空间内严控禁止任何建设,到兼容一定比例的公共服务设施、公共休闲设施和必要的商业服务设施。


        2、理念创新
        三元的人居环境观念转变
        从两元集化到三位一体与二元互动的中国人居环境思想:从国家战略来看,国家发展践行五个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走向三大人居文明需树立三个观念:树立人居环境生命观——人居背景的保护和修复、尊重、顺应、保护自然,营造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树立人居环境集合观——弘扬中国价值观、价值引导、文化凝聚、精神推动。树立人居环境时空观——人居环境的三位一体与绿色导向。尊重、顺应、保护、营造自然美丽的人居环境,传统文化历史引导,弘扬中国人居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公共空间是为社区所共有的空间
        转变一:立足于资源视角,内外联动,优化绿色生态空间的格局和服务。从区域角度统筹绿地的资源性利用及结构性绿地的生态化提升。转变二:量质并重,有城外补绿,建立城市外的生态环,转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变三:以需求作为导向,由城市美化,转向多元化城市公园体系,增强服务,创造适宜未来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绿色共享空间。构建生态化、自然化、公共服务的新型绿色休闲空间;构建宜人化、可达性、共享服务的新型绿色交往空间;构建小尺度、多元化、协作服务的新型绿色孵化器。转变四:开放共享,城绿联动,加强规划引导,强化附属绿地的共建和联通。

        3、模式创新
        首先,公园作为公共服务节点。以北京奥林匹克国家公园规划为例,作为城市的重要绿地空间外,也在公园内规划多个供城市公共活动的场所,包括鸟巢国家体育场,中国科技馆、会议中心、国家游泳中心、信息大厦等等,这使奥林匹克国家公园成为多样公共服务的节点。再者,公共空间公园化,大尺度上将开放空间从单纯的集散作用,转变城注重其公共性、共享性、联结作用与门户景观塑造。以江西版“虹桥枢纽”儒乐湖新城为例,将站前广场延续的城市中轴公园化,既作为城市门户展示地方特色,又为城市提供绿色公共空间。聚焦小尺度,文化广场、街道、滨水空间作为一种共享开放空间,彰显城市特色人文魅力。

        机制创新是顺应时代和发展规律的根基,理念创新是转变观念、科学发展的关键、模式创新则是实现公园城市新范式的路径!

        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与自然保护地体系


        一、背景和意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提出,标志着自然保护地领域的系统性、重构性变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年11月9日)《决定》正式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场始于2013年的国家公园体制改革开启了自然保护地领域的一场系统性、重构性的变革,使中国的自然保护事业进入了新时代,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具体行动,是构建国土空间安全屏障的中大举措,更是确保中华名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立国家公园体制进程

        始终遵循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条主线。管理从有分散到统一,从各自为政到协调高效,从交叉重叠到空间规划,从九龙治水破碎化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目标:到2020年,完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形成统一的管理体制;到2023年,健全国家公园体制,初步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到2035年,自然保护地规模和管理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成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


        三、中国国家公园特色

        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最重要类型之一,属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域,纳入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管控范围,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国家公园的首要功能是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同事兼具科研、教育、游憩等综合功能。
        国家公园拥有国家或全球意义的典型自然生态系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科学文化内涵,具有国家象征,代表国家形象,以实现重要生态资源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为目标,系统保护大范围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维持大尺度的生态过程,发挥生态服务功能,同事为公众提供体验自然的游憩机会,是开展自然环境教育,激发自然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最佳场所。


        四、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

        自然保护地是各级政府依法划定或确认,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的陆域或海域。各有关部门根据自身的业务分工和行业特点相继建立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矿山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水利风景区、草原风景区(公园)、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维护了生物多样性,依托生态资源形成了生态产品,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但由于顶层设不完善、空间布局不合理、分类系统不科学、管理体制不顺畅、法律法规不健全、产权责任不清晰等原因,导致我国自然保护地存在定位模糊、多头设置、交叉重叠、边界不清、区划不合理、权责不明、人地冲突严重等问题,出现空间分割、生态系统破碎化现象:自然保护地只形成了数量上的集合,完整性和连通性不够,尚未形成整体高效、有机联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管理的有效性降低,影响了保护效能的发挥,自然保护地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和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还很脆弱。

        五、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中国的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是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背景下开展,是关于自然保护地的管理体制,是以国家公园为代表的自然保护地运行机制。国家公园,是国家代表意义的高价值生态空间,是纳入重点保护的一种自然保护地类型的实体单元。国家公园体系,是经过系统规划设立的国家公园实体单元的集合在有机组织和统一管理下构成。国家公园体制,是对自然保护地体系进行系统化、组织化的制度安排,构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和配套的管理体制,共同发挥生态服务功能。国家公园、国家公园体系和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个体、集群和体系的关系,是受保护的自然资源的物质载体,国家公园体制是针对自然保护地管理的生成关系和上层建筑。

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