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我们
项目概述:
传承地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中华文化基因,是新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本规划以保护、传承、彰显客家文化为主线,挖掘梅州客家文化基因,通过客家文化和文化空间的深入研究,构建梅州的客家文化遗产体系,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体系相结合,深化梅州名城的保护框架。
创新与特色:
1、 探索建立“地域文化遗产体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保护框架,讲好客家“故事”
本规划构建以客家地域文化遗产体系为内核的名城保护体系,强调地域文化的要素构成及其赖以发展的文化空间的保护,在更深层次关注梅州客家文化的传承、发展。首先,通过客家的群体迁移、文化扩散、文化区、文化景观的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建立由客家迁徙文化、聚落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4大类21小类要素构成的地域文化遗产体系。二是将4大类地域文化遗产与历史文化名城5方面的保护要求相结合,在总体上建立了以客家迁徙线性文化遗产为串联、客家聚落为空间载体、客家建筑突出风貌特色、客家民俗为文化活态的名城保护框架。
2、 挖掘客家历史文化聚落,强调客家文化空间的整体保护,突出地域特色
采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建立名镇名村、历史地段、保护性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遗存的空间数据库,通过核密度分析,识别客家历史文化聚落。在技术路线上,采用“历史性城镇景观”研究框架,通过对历史遗存在物质、时间、精神、社会四方面的认知,建立历史文化聚落与空间、时间、文化、功能四大关联,形成文化空间与历史遗存的全面保护关系。
3、 挖掘客家建筑文化基因,聚焦围龙屋保护利用
规划从代表性建筑、相关建筑设施2大类入手,系统梳理了梅州客家建筑的类别与功能特性,包括12个中类、16个小类。针对围龙屋的区位分布、历史文化价值、使用价值,提出“分区位+分形式+分类别”的保护与再利用对策。在此基础上,制定围龙屋使用功能、保护修缮正负面清单和围龙屋再利用设计导则编制指引。
项目成效:
系统摸清了梅州客家文化遗产家底,深化、拓展了梅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体系,凸显梅州名城的客家地域文化特色。推动了《梅州市客家围龙屋保护条例》出台,在保护地域特色文化遗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探索多主体、多功能的客家传统建筑的活化利用方式,带来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有效落实了梅州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发展要求,为更科学系统地保护梅州原生态客家文化提供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