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南州天文小镇系列规划
2016 年 7 月,全球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m 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 FAST)的主体工程在贵州省平塘县顺利完工,并于 9 月 25 日宣告落成启用。“世界第一、中国唯一”的 FAST 对于黔南州及贵州省的经济、科技、民生、旅游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系统地发挥 FAST 对地方发展的带动作用,2016 年 8 月,黔南州城乡规划局组织开展了天文小镇系列规划设计竞赛,我院成为中标单位。
扫一扫,关注我们
2016 年 7 月,全球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m 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 FAST)的主体工程在贵州省平塘县顺利完工,并于 9 月 25 日宣告落成启用。“世界第一、中国唯一”的 FAST 对于黔南州及贵州省的经济、科技、民生、旅游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系统地发挥 FAST 对地方发展的带动作用,2016 年 8 月,黔南州城乡规划局组织开展了天文小镇系列规划设计竞赛,我院成为中标单位。
为适应珠三角新的区域发展形势,落实佛山市“强中心”组团城市建设,回应上版城市总体规划已达规划期限的管理需求,编制《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年)》。规划明确佛山城市性质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珠三角地区西翼经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针对佛山市新增建设用地紧缺、城镇群发展缺乏区域统筹、半城镇化地区关注不足、人口城镇化质量不高、简政放权背景下的规划管理体系创新困难等核心问题,以存量规划作为核心,突出区域融合、城市升级、城乡统筹、服务均等重点内容,促进形成集约高效、城乡一体的“1+2+5”网络型组团城市。
为顺应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广东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战略部署。《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于2017年9月21日、22日经省府常务会、省委常委会审议并通过,成为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规划成为全国首个由省委省政府批复的区域性科技创新走廊规划,获得社会各界、舆论媒体的高度关注。
科技创新 走廊 广深鲁朗镇位于素有“西藏江南”美誉的林芝市中部,海拔 3300m,为有效改善当地民生福祉,广东省提出了建设具有高原和藏地特色的旅游度假胜地——“鲁朗国际旅游小镇”的战略构想,作为重点援藏项目和西藏和平解放 60 周年广东献礼项目。按照“圣洁宁静”的建设主题,规划确定了尊重自然、绿色低碳、高标建设、接轨国际等“四大原则”,编制了道路、给排水、电力通信等 11 个专业的工程规划。
在住建部三批次公布的全国58个试点城市中,西北干旱地区试点经验较少。哈密,地处入疆第一站,是古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新疆汉文化的母源地,年蒸发量接近年降水量的100倍,是一座典型的西北干旱型绿洲城市。哈密市作为新疆首批4个双修试点城市之一,具有重要的的试点经验探索意义。规划运用“城市体检”手段,聚焦干旱缺水、低复愈能力及城市特色缺失的主要问题,提出适地性方案,旨在探索一条适应于西北干旱地区的品质提升示范路径。
哈密市本通则希望促进管理者、设计者、施工方及社会各界对茂名特色风貌的认知,保证风貌导向和设计意图贯彻设计、审批和建设的全过程。致力于塑造 “湾海江湖•伴碧城,岭南街坊•好心人” 的城市风貌,实现景观可视、场所可悟、特色可辨和文化可读。
茂名市 城市设计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协同创新成为发展重点,深港、广佛、澳珠创新三角逐步形成,激发了湾区“前台后室”的创新合作模式。参考国际案例,三龙湾+南站枢纽,可以形成面向南站的“商业金融扇面”和面向三龙湾的“科技创新扇面”。科技创新,是三龙湾发展的重点。
城市设计传承地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中华文化基因,是新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本规划以保护、传承、彰显客家文化为主线,挖掘梅州客家文化基因,通过客家文化和文化空间的深入研究,构建梅州的客家文化遗产体系,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体系相结合,深化梅州名城的保护框架。
名城保护规划项目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围绕资源合理、永续利用构建游赏系统,解决原住民与景区发展的核心矛盾,明确保护与建设行为管控手段。
详细规划揭普(潮)惠发展轴战略规划是揭阳市深化落实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发展大格局的重要谋划。
战略规划“知识城”以建设“知识城市”和“智慧城市”为出发点,在概念规划和总体规划的设计过程中,中新双方的管理层和工作组进行了多次面对面的项目交流及联合工作,在规划中吸取了大量新加坡先进的规划理念和成功的城市建设经验,并很好地融入到国内的规划设计规范中,同时还充分考虑了知识城地区的特点及发展情况,最终描绘出了知识城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在整个项目过程及规划成果中,充分体现了“中新合作”的特点。
广州 知识城 总规面向全地域与全领域的规划视角。规划既从“全地域”视角出发,覆盖全市域空间范围,谋划潮州市全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形成共编、共用、共管、共享的规划建设新局面;又推动规划范畴“全领域”融合,涵盖空间、产业、交通、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等各领域,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要素,破解城市发展关键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