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派信息港城市更新项目规划研究
2017-07-21扫一扫,关注我们
发布时间:2020-08-28来源:作者:
万里碧道:新时期广东省河湖水系综合治理,促进流域生态修复和国土空间功能优化的新举措
编者按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广东水网密布、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与河湖水系关系密切。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指出,广东水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要下决心治理好;要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给老百姓营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生态。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提升广东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加快建设美丽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规划建设万里碧道。
《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年)》由我院作为总技术牵头单位,联合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共同编制。以省级总体规划为纲,我院联合两家水利单位,在对广东人水关系、河流水系价值、线性绿色空间、碧道选线、河流健康、珠三角风暴潮、广东大江大河故事、碧道建设技术指引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与研究,形成万里碧道规划与研究系列成果。南粤君将在未来两个月时间内将万里碧道系列规划研究成果进行采编登载,以飨读者。
01万里碧道的提出
广东,北倚南岭、南临南海,地处珠江流域下游,境内水系发达、江河密布,包括东江、西江、北江、韩江、珠江三角洲、粤东、粤西沿海诸河七大流域片区。
图1 广东省七大流域片区示意图
东江、西江、北江三江汇流孕育出肥沃的珠江三角洲,三角洲内河网纵横,蜿蜒流淌,哺育了广州、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等珠三角众多城镇,并孕育了特色鲜明的岭南文化,如东江的客家文化、西江的广府文化。
韩江流域自北向南流经梅州、潮州、汕头,下游冲积形成韩江三角洲,在三角洲内分成树枝状多条溪流注入南海,滋养着客家、潮汕两大民系。
鉴江,粤西地区最大的一条河流,流经之处平原广阔、农业发达、村落散布,养育了古时广东“下四府”首府高州府,孕育了高阳广府文化。
图2 清代广东省行政区划图
数据显示,广东河流水系周边2公里范围内,活动人群约8035万、2016年建设用地达15023平方公里、企业约569万家、耕地达16724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总数的80%、82.2%、71%和85%,是全省人口、建设用地、工业和农业重要集聚的区域。
这也决定了河流水系是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影响最为直接和严重的区域。改革开放后,广东外向型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工业化模式,大量“三来一补”企业集聚在河流水系周边,河道被挤占侵占、河道自然形态被改变、水质污染严重、水生态严重受损、水体丧失自我修复能力。
图3 广东省水系与建设用地分布图
(数据来源:201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
图4 广东省水系与活动人群分布图
(数据来源:百度慧眼提供的2018年五月份100m*100m尺度的常住人口流动热力数据)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广东省城镇发展由过去对扩张速度的追求转向发展质量的提升,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公众对优质生态环境、高品质国土空间的需求日益提升。
2014年前后,深圳茅洲河和东莞华阳湖先后通过治污推动水系沿线污染企业治理、岸边带土地利用功能调整优化,水岸共治,通过治水提升生态和景观环境,逐步沿岸产业转型升级。沿岸景观的改善和产业的升级进一步固化治水成果,并使治水成果为市民所享用。深圳、东莞探索出来的治水、治产、治城联动的良好经验,引起了省委省政府层面的重视。2018年6月,广东省委在十二届四次全会上提出了治水与治岸联动开展,在广东建设万里碧道的构想。
02万里碧道的内涵、目标与格局
广东万里碧道是以水为纽带,以江河湖库及河口岸边带为载体,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建立的复合型廊道。通过系统思维共建共治共享,优化廊道的生态、生活、生产空间格局,形成碧水畅流、江河安澜的安全行洪通道,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生态廊道,留住乡愁、共享健康的文化休闲漫道,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
碧道建设的基本理念,是充分认识和挖掘河流水系的生态价值、游憩价值、历史人文价值、景观价值,强调安全、生态、景观、游憩功能的复合。在传统水安全工作中融入生态、共享理念,结合公众休闲、健身、运动、文化需求,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强调水岸共治,用系统思维治水,把治水与治产、治城相结合;强调部门协同,在各部门原有工作基础上,以河长制统筹各部门相关涉水工作,进行整合、优化、提升。通过碧道建设推动河湖综合治理、沿线休闲游憩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转型、宜居城乡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构建生态-社会耦合的复合系统。
图5 碧道“三道一带”示意图
碧道建设包括“5+1”重点任务,即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五大建设任务和共建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一项提升任务。
图6 碧道建设“5+1”重点任务示意图
碧道建设范围主要为河道管理范围,碧道协调范围主要为沿河(湖)的城镇第一街区、乡村居民点,碧道延伸范围主要为水系沿线周边地区。其中,城市(镇)地区开展碧道建设需统筹考虑水岸周边的城市绿线、蓝线和道路红线区域。
图7 碧道建设单侧断面示意图
碧道建设分为稳固基础、建设成型和发展成熟三个阶段。稳固基础阶段结合各相关部门原有的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等有关工作,采用碧道建设理念对各相关部门原有相关工作进行整合、优化、提升;建设成型阶段以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文化休闲设施建设、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为重点,提升碧道的生态、文化和公共服务功能;发展成熟阶段以促进碧道沿线地区协同发展为目标,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发力,共建共治共享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
图8 碧道各阶段建设任务示意图
碧道按所处河段分为都市型、城镇型、乡野型和自然生态型四种类型。
表1 不同类型碧道特点及建设指引
图9 碧道分类示意图
碧道建设的总体目标:从生态完整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充分发挥河湖生态调节、循环、净化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流域的自然调节能力,依托河湖水系构建自然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增强河湖水系应对极端天气引发洪涝灾害的能力和韧性,构建生态、韧性安全的河湖水系;从群众需求出发,充分挖掘恢复河流水系的重要生态、文化和景观价值,沿河湖水系建设文化休闲漫道,构建“融入自然、品味文化、共享健康”的景观与休闲游憩网络,建设人民美好生活好去处;以治水倒逼治产、治城,水岸共治,促进城市更新、产业转型升级,以优质的滨水空间环境激发知识、创新等新经济活力,引领旅游消费升级和亲水性产业发展,共建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
碧道建设的总体格局。立足“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和不同区域河湖水系特征,规划构建“湾区引领、区域联动、十廊串珠”的万里碧道总体布局。
湾区引领:以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作为广东万里碧道建设的重点区域,建设大湾区岭南宜居魅力水网,引领全省水生态环境治理、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和高质量滨水经济带发展,着力推进治水、治产、治城相结合,为新经济的成长营造空间,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建设国际一流水岸。
区域联动:依托江河干流及主要河口湾区建设主题鲜明、差异发展的粤东粤西粤北特色水系碧道网络,促进跨区域的流域治理和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粤北片区发挥生态优势,围绕山涧溪流和大江大河,打造秀丽河川;粤东片区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文化长廊;粤西片区发挥生态田园和海洋特色,打造锦绣生态田园和魅力蓝色海湾。
十廊串珠:依托东江、西江、北江、韩江、鉴江和珠江三角洲骨干水系及主要河口湾区,规划形成珠江活力都会碧道、深圳现代都市示范碧道、环湾滨海碧道、岭南田园水乡碧道、潭江侨乡碧道、东江饮水思源生态长廊、西江大河风光黄金水道、北江南岭山水画廊、韩江潮客文化长廊、鉴江画廊魅力蓝湾等十条省级骨干碧道,积极发挥其生态、安全、文化、经济等功能,促进“一核一带一区”相互交融。
图10 广东万里碧道建设总体特色格局图
碧道建设的总体实施安排。坚持规划统领全局,建设分步实施,按照“三年见雏形、六年显成效、十年新跨越”的目标要求,到2022年,建成5200公里碧道,优先补齐短板,珠三角地区率先初步建成骨干碧道网络,初步建立“广东万里碧道”品牌,万里碧道成为广东靓丽的水生态名片;到2025年,建成7800公里碧道,全省重点河段骨干碧道网络基本成形,营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生态,全省各地建成一批精品碧道工程;到2030年,建成1.6万公里碧道,形成十条省级特色骨干碧道,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的碧道网络,到2035年,万里碧道建设长度和品质持续提升,人水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在广东全面呈现。
03万里碧道建设的重大意义
经历改革开放40多年的高速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广东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拉大、土地开发利用效率不高等生态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诸多问题,国土空间格局和要素配置进入调整和优化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流域为单元、以河流水系为抓手,通过万里碧道建设推动河湖综合治理、沿线休闲游憩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转型、宜居城乡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期广东省河湖综合治理、促进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创新举措。
坚持规划统领全局,建设分步实施,运用系统思维,坚持久久为功,协同推进万里碧道建设,逐步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美好愿景,将万里碧道建设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好去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好样板,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好窗口。
04推进万里碧道建设的省层面顶层设计
为高质量规划建设万里碧道,省委、省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坚持高位推动,顶层统筹。为解决传统涉水管理部门多,目标、规程、实施时序不一的问题,达到治水与治岸协同的目标,万里碧道工作制度和机制的创新是关键。为此,省委出台《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高质量建设万里碧道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省政府印发实施《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省河长办还将出台《广东万里碧道设计与运维技术指引》(以下简称《技术指引》)和《关于支持万里碧道建设的政策举措》(以下简称《政策措施》)。
通过《总体规划》统筹碧道建设目标和愿景。突破传统治水模式仅关注供水安全、水质治理、防洪排涝等单一目标,通过《总体规划》设计万里碧道建设三个总体目标,建设形成具有复合功能的“三道一带”,通过“5+1”重点任务实施,将原有的各类涉水工作按碧道的新理念进行统筹,使各部门在贯彻新的理念和目标,以部门协同形成合力,达到多元目标的实现。
通过《政策措施》《技术指引》协调部门规章与技术要求。配套万里碧道总体规划的实施出台《技术指引》,在现行技术标准或规范基础上,提出适宜推进万里碧道建设的技术要求,并同步出台相配套的《政策措施》文件。如提出转变“安全唯一”的堤防建设价值观,在满足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允许碧道设计结合不同频率洪水位有条件利用河滩地、堤顶、护堤地等;提出自然资源部门需要将河道管理范围、河道生态缓冲带范围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提出将碧道的建设要求纳入详细规划,以确定土地的出让条件,优化岸边带的土地利用和改善生态,逐步引导岸边带资源可持续利用。
通过《意见》统筹部门和地方工作。万里碧道“5+1”重点任务涉及多个部门,《意见》明确全省各级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责任,要求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文化和旅游等部门的协同,各部门将把现有各专项工作与碧道建设相结合,协调各类专项资金和项目安排,形成部门协同、水岸共治新格局。
院碧道规划项目组:
审定:邱衍庆、王浩
审核:唐路、陈静、刘洪涛、张志坚、张庆晖、陈洋、罗勇、明立波
总负责:马向明
专项负责:赵嘉新、魏冀明、胡秀媚、马满林、赖程充、牛丞禹、蔡志磊、徐文彬、肖宇、杜勇
参加人员:
规划三所:周元、林冰莹、何惠怡、何夏萱、史永丽、王飞、劳佩珊、梁健、徐露、项顺子、汪安、杨昕婧、刘文凤、陈嘉贤、叶政嘉、马瑞苗、李倩倩、郑宸、刘韬、李深秀、贾镜雪
规划一所:龚斌、蔡倩仪、廖泽群、刘沛、陆倩莹、齐清峰、曹烁阳、许路、熊浩、杨科、陈思凯、查冬冬、黄俊浩、黄雄、杜超、陈雪、郑锦杭、莫春丽、陈泽航、韦杰豪、李霜、张倩帆
城市发展研究中心:蔡穗虹、曹海涛、赵伟坚、谢永红、崔梦馨、王丽芸、姚刘兵
大数据中心:马星、潘俊钳、杨晓羚、邓力凡
政策研究中心:陈艳、刘斌全、李苑溪
重点实验一室:陈川、李丹妮
规划二所:傅晶、曹位、胡仕静、何萧桐、梁丽玲
规划四所:舒凌雁、柯懿旂